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科技日報】沙海展開綠色畫卷新技術讓毛烏素沙地變良田

發布日期:2011-09-06    作者:    來源:    點擊量:8448   分享到:

金秋9月是收獲的季節。但是,當看到眼前這片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馬鈴薯地時,記者很難想象這里地處生態嚴重退化的毛烏素沙地。


毛烏素沙地,是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陜北長城沿線沙地的統稱。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的毛烏素,長期以來被喻為中國“最年輕的沙漠”,只在水源豐富的地方散落著些許綠洲。


同行的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專家告訴記者,在該地區,砒砂巖和沙子被并稱“兩害”。


砒砂巖,當地人稱為“紅膠泥”,學術上也稱為泥巖。“砒砂巖”這個名字是當地人根據其危害性對它的俗稱。砒砂巖一旦裸露就會風化,遇風就起粉塵,遇雨水就變松散,隨水大量流失,被稱為“環境癌癥”。據統計,每年黃河里帶走的1.9億噸沙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砒砂巖。但當雨水一過,它就板結干硬如石?!扒f稼種不進去,種進去也長不出來。”當地人說。


沙子特性松散,漏水漏肥,形不成土壤的團粒結構,且隨風飛揚??梢哉f,這兩種物質是導致當地土地資源生態退化問題的禍害。


為了應對“兩害”,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學歷經三年,聯合進行“毛烏素沙地砒砂巖與沙成土核心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項目研究,使毛烏素沙地變良田成為可能,并在一些沙海展開綠色畫卷。


記者看到的那片馬鈴薯地,就得益于該示范項目研發的砒砂巖與沙成土組合技術。


這片馬鈴薯地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大紀汗村,正處于毛烏素沙地范圍,過去由于土壤貧瘠,農作物很低產。大紀汗村的土地整治工程,從2010年3月立項動工,當年10月竣工,為大紀汗村新增耕地約2327畝。今年,大紀汗村在整治后的土地上首次種植馬鈴薯(紫花白品種),預計畝均產無病毒種薯將達到3000公斤以上,比該村耕地種植的馬鈴薯產量足足翻了一番。


9月4日,“毛烏素沙地砒砂巖與沙成土核心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項目順利通過了陜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鑒定。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鑒定專家對該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


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圍繞土地開發整治、解決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矛盾和實現人地協調發展的戰略,利用實驗、試驗、觀測、模擬等成套技術方法,對毛烏素沙地分布廣泛的砒砂巖與沙的物質特性、膠結作用及其成土核心技術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工程示范,取得了四方面的創新成果。


首先,該項目發現了砒砂巖與沙兩種物質結構在成土中的互補性,通過系統開展砒砂巖與沙組合成土實驗研究和田間試驗,提出了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需求的砒砂巖與沙組合配方;其次,在實驗和田間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生態脆弱區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

其三,集成與凝練了砒砂巖與沙組合成土的配方技術、田間配置技術、規劃設計技術、規?;焖僭焯锛夹g、節水高效技術等五項技術,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砒砂巖與沙組合成土的技術體系;最后,該項目創新性地實施了標準化、規模化的成土造地工程,變砒砂巖與沙這“兩害”為“一寶”——高效農田,成功實現了沙地的資源化利用,形成了毛烏素沙地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化經營為一體的土地綜合整治新模式。


一些鑒定專家還特別強調,該項目所具有的原創性和重要推廣價值,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同時,專家們也建議加強對成土質量的長期跟蹤與監測。


《科學時報》 (2011-09-06 A2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