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西省省長袁純清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和2009年陜西省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由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和西安理工大學合作完成的《陜西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的和諧生態模式研究與實踐》喜獲一等獎,開創了陜西省國土資源系統之先河。
據悉,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是陜西省首個土地整理試驗項目,從規劃建設、理論提出、實驗分析、成果鑒定歷時10年。該成果針對“以排為主”的傳統治理模式中存在的工程量大、占地多、不利于節水、污染下游等問題,提出了“改排為蓄、水地共處、和諧生態”的綜合治理新模式。主要創新點是:首次將鹽堿地治理以“排”為核心改為以“蓄”為核心,采取“人工—自然”二元模式把重度鹽堿地改造為高產穩產農田;建立了“以蓄為主”工程設計體系,提出了基于“工程—生物—農業”的農業綜合措施體系;通過研究水體與相鄰土壤的鹽分運移,提出了土壤鹽分垂直分布的循環壓鹽機理;研究發現了土壤非飽和層和飽和層之間存在一個10~20厘米能有效抑返鹽的過渡層。
該模式的提出,打破了傳統治理方式,為鹽堿地的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經陜西省科技廳鑒定,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果先后在陜西富平、大荔等地得到推廣,累計改造重度鹽堿地18900多畝,新增耕地16500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技術的推廣可為陜西省乃至全國重度鹽堿地治理和建設用地補充耕地節約資金數千億元,同時為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推進城市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獲得2009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是國土資源系統的一大喜事,向人們彰顯出科技創新的巨大力量。
鹽堿地治理長期以來是一項世界性難題。雖有成功先例,但慣常采用的以“排”為主的治理模式未必適合鹵泊灘的具體情況。陜西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聯手西安理工大學,采取產、學、研相結合的新機制,從科技創新尋找力量,提出了改“排”為“蓄”的綜合治理新模式,成功地走出一條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鹽堿地治理的新路,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