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陜西日報】鹵泊灘上寫華章——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創新鹽堿地整理模式紀實

發布日期:2008-12-05    作者:    來源:    點擊量:11011   分享到:

全國人大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長索麗生教授在鹵泊灘查看玉米生長情況


研究人員在治理后,長勢良好的棉田里采集土壤樣本


年終歲尾正是總結的時候,在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今年的總結卻讓人格外高興,公司歷時十年的鹵泊灘鹽堿地改造項目順利通過省科技廳的成果鑒定,讓人興奮不已。

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在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下,完成的鹵泊灘土地整理項目,不僅新增了10200畝耕地,同時與西安理工大學合作探索出了一條“改排為蓄、水地共處、和諧生態”的鹽堿地治理新模式,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成果的推廣應用,將會給全省37萬畝鹽堿地的治理開發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產生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昔日鹽堿灘  今日富庶地


鹵泊灘位于陜西省富平縣和蒲城縣交界處,總面積12.24萬畝,70%是鹽堿地,根據1986年土地詳查的數據,其中有2.37萬畝未利用地,3萬畝間歇種植,4.34萬畝低產田。鹵泊灘的前身是鹵陽湖,很長時間內是八百里秦川唯一的內陸湖。漁鹽航運,楊柳渡頭,當時不僅富庶,富有詩情畫意。舊志載:“唐大歷十年凍池生瑞鹽?!钡矫髂?,鹵陽湖慢慢死去、瑟縮成灘。八年抗戰時期,鹵泊灘出產的鹽曾有力地支持了陜北的抗日軍事行動。

鹵泊灘的土壤化學類型是氯化物硫酸鹽,灘上盛產芒硝。土壤長期以來由中度鹽土和重度鹽化潮土組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1年對未整理土壤的檢測數據顯示,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0.70%,全含鹽量平均為0.774%,pH值平均為9.33。這里屬大陸性干旱氣候,全年蒸發量為1000毫米-1300毫米,是降雨量的2倍-3倍。

在當地人眼里,這片數以萬畝的土地無異于雞肋:種吧,收的糧食比撒的種子多不了幾粒。不種吧,眼睜睜地看著這么多地閑荒著!真是“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長鹽蓬草,不長棉和糧”。

1998年,“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被寫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國家鼓勵土地整理?!彪S后,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集中連片治理,力爭平原地區大部分耕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比绱耍袌鼋洕械耐恋卣?,既是現實需要,又有了制度上的保證,一片廣闊天地展現在有志從事土地整理事業的人們面前。面對此,省地產開放服務總公司敏銳地意識到了商機。十年辛苦不尋常,讓鹵泊灘徹底換了模樣!

今天,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盡是方方正正的標準大田。沉甸甸的麥穗、一望無際的棉田、田邊水溝里嬉戲的各種水鳥、路邊逐年長大的小樹、田里忙碌的農民、水邊怡然悠然垂釣的農民、到處轉悠看風景的老人和孩子……這些春夏秋冬四季生命的更換輪替和熱熱鬧鬧來來往往的人群,都在無聲地向我們證明:鹵泊灘,已經徹底告別了那曾經延續數百年的荒涼和死寂,變成了生機盎然的樂園!


科學規劃  精心實施


1999年初,一個寒冷而平凡的日子,卻留下了溫暖的記憶。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領導陪同原陜西省土地管理局局長譚道發,赴國土資源部匯報工作,在談到公司發展戰略時,時任副部長李元對譚道發說:“新的《土地管理法》將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納入了法制軌道,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是個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前景,你們公司可以將主營業務轉變到土地開發整理工程上來?!币环捵尮绢I導茅塞頓

開。

同年4月,陜西省土地局在西安召開地市土地管理局長會議,部署實施新的《土地管理法》,會議達成一致意見:增加有效耕地,確保耕地占補平衡,應積極探索耕地開發整理新的管理形式和組織形式,開展耕地開發產業模式試點。此次會議后,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公司

先后踏勘6處現場,走訪咨詢專家、領導50多人,經過反復分析、論證和比較,決定在富平鹵泊灘和大荔縣沙苑開發造田。其中鹵泊灘計劃開發總面積8700畝,分三期實施,一期開發2700畝,二期開發3000畝,三期開發3000畝,預計最終實現新增耕地約6600畝。

1999年4月5日,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向原陜西省土地管理局提出立項申請,請求批準對富平縣鹵泊灘6600畝土地進行產業化開發,首期計劃造田2000畝。

1999年5月7日,原陜西省土地管理局批復同意由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組織實施該項目,并將該項目列為1999年度省級耕地開墾試驗項目。

隨后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于1999年5月8日召開總經理辦公會議,具體研究部署該項目的實施工作。成立了“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鹵泊灘造田工程項目部”。

1999年6 月18日在鹵泊灘施工現場舉行了盛大開工儀式。時任中共陜西省委常委、省政法委書記孫安華、省司法廳副廳長周鐵煥、原省土地管理局局長譚道發、副局長孟建國及局各處室領導、省勞教局、渭南市、富平縣政府等單位主要領導以及陜西電視臺、陜西日報、中國土地報等新聞單位的記者參加了開工儀式。孫安華發表了重要講話,譚道發下達開工令,鹵泊灘土地開發造田工程正式啟動。

起初,公司委托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土木建筑研究設計院所作的施工設計,依循的是西北內陸鹽堿地治理的慣例,強調沖洗排水,工程重點在于打通項目區到洛河約30多公里的排堿渠。工程按規劃應先修路通電,然后確保排堿渠道暢通,再配套井、灌溉渠道和林網等設施。標準田塊面積不超過60畝,南北長400米,東西長100米。共需開挖布設人小溝渠55條,占地300多畝,構成農田蓄水溝網。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國土資源部和陜西省領導多次親臨施工現場視察和指導,對鹵泊灘造田開發工程予以充分肯定:1999年12月19日,陜西省政府副秘書長賈湘在原省土地管理局局長譚道發陪同下視察了鹵泊灘新開發土地的種植情況;2000年3月15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鹿心社在省政府副秘書長薛漢軍、原省土地管理局局長譚道發等人陪

同下考察了施工現場;2000年4月25日,時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孫文盛視察了渭北找水項目鹵泊灘深水井工程。

截至2001年6月,一、二期工程共開發鹽堿荒地3822.4畝,新增高標準水澆地3095.3畝,交通用地187.1畝,包括灌溉渠、蓄水池和排堿溝在內的水域面積328.6畝,其他用地(含防護林用地)212畝。渠、路、林、溝、田勾連一體,工程技術面做得干凈漂亮。


打破傳統  大膽創新


面對初步整理出來的土地,省地產開發服務公司的決策者們心里卻是百味雜陳。傳統的治堿思路一貫認為,鹽堿地治理工程的成敗與否,就在于水能否排出去。排、灌、平、肥的系列工程措施,核心在“排”。原設計通往洛河的排水渠達數十公里,工程量大,工期長,后續資金已無法保證,排不出去的鹽堿水在田間溝渠里徘徊蕩漾。正在眾人因為眼看排水系統無望而陷入苦悶時,作為生態區受到保護的紅堿淖在項目負責人的腦海里劃過,他們的思路猛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為什么要將水排掉?誰說堿水不是資源?

“在干旱與半干旱地區,蒸發量大,農民在不得已的時候還得用堿水來保苗?!彼麄兓貞洰敃r的思路,向記者解釋說:“鹽堿水也是寶貴的資源。這里是二黃灌區的退水地,包括明水和潛水,明水是澆不完的水通過渠道退到這里,潛水是通過地下滲透排到這里,潛水比明水多得多。我想到把潛水變為明水,這樣使水體積變小。這里蒸發量大,剛開始,排堿渠里幾乎沒水,后來水隨地形走,現在一挖就有水,明水總體上在增多?!?

經過反復研究、咨詢、討論,公司取消了原設計中排水系統的建設,包括占地200畝的高位調節水池、截留排水溝、漿砌石護面水壩等原計劃用于排水的工程設施。就這樣,“水土分布共處、以蓄為主,自我修復”的鹽堿土地整理及生態恢復新模式,在實踐的磕磕絆絆中,以一種介乎自然選擇和人為決策之間的臨界狀態降臨到鹵泊灘。

如此膽大的決策使項目實施者內心忐忑,畢竟這關系到幾千畝土地的未來,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成敗,蓄在田邊的水會不會是懸在鹵泊灘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水里的鹽堿分子能那么老實呆著不動嗎,會不會剛整理好的土地能耕種幾年再返堿,將一切打回原形?

2001年6月21日,項目經省國土資源廳驗收通過后,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制定了鹵泊灘試區田間水土作物

監測方案。安排專人負責大田觀測實驗,主要針對在利用過程中土壤、水、作物生長(產量)等變化,共設置土壤剖面長期觀測坑7個,蓄水溝水樣檢測點10個,同時對試區作物生長、產量和逐日降雨量進行逐年統計和分析。5年期間,共完成土壤樣本檢測60次,檢測樣品3360個,

檢測水樣60次,檢測樣品600個。

5年間,土壤的PH值基本穩定在8.30左右;全鹽基本在0.2%以下;在正常年份,棉花的出苗率由原來的40%提高到了90%以上,棉花籽棉產量由2002年的150斤/畝提高到2006年400斤/畝;土地承包價也由

2001年的40-80元/畝提高到2006年的180-200元/畝。

2006年,在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新黨組大力支持下,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在總結研究的同時加大了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力度。王登記廳長、燕崇樓副廳長等領導多次現場考察、提出了大量指導意見、

要求更深入開展研究和推廣工作。2006年11月-2008年9月,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在原一二期工程的基礎上擴大實施了三、四期工程(二十二個項目),分別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9月全部完工并通過省國土資源廳驗收。

2007年3月開始,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在大荔縣鹽池洼將過去的辦法徹底推翻,按照鹵泊灘造地的實踐經驗成功實施了四期改造工程,

共治理面積4800畝,新增耕地4500多畝地,臺田與蓄水渠共處,蓄水渠旁的臺田里,莊稼長勢非常好;蓄水渠里鹽堿水沒有對莊稼造成任何壞的影響。


碩果累累  意義重大


2008年金秋十月,由陜西省科技廳主持,對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和西安理工大學完成的《陜西省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的和諧生態模式研究與實踐》成果組織了科技鑒定。鑒定委員會由全國人大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長索麗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等組成。鑒定意見認為“該成果治理模式有突破,理論研究有創新,工程實踐有成效,成果總體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新模式的閃光點:改“排”為“蓄”,營造和諧生態環境。鹵泊灘鹽堿地整理項目在立項時,就把研究目標確定為:將退化的鹽堿地改良為高質量的農田生態系統。不僅僅是造出農田,還要建成高質量的生態系統。換句話說,就是要走一條既符合鹵泊灘實情,又能取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的土地整理新路子。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高要求。

對于這項成果,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王登記廳長的話一語中的,“這項成果關鍵問題是對過去治理鹽堿地方式的一場革命,也是技術上的一種創新,從本質講,是科學發展觀指引的結果”。

索麗生教授評價道,“一種新模式能否穩定下來,發揮出長久效果,取決于模式機理是否科學,是否符合科學規律。鹵泊灘鹽堿地整理模式在繼承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新的突破?!?

鹽堿地治理的關鍵是解決鹽分的重新分布問題,以往,都是以排水為主,也就是把鹽堿水當“敵人”,堅決消滅(排走)。新模式則是將鹽堿水視作寶貴資源,以趨利避害為終極目標,重新布局水土,即在單元田塊間合理布置蓄水溝,通過降水、退水溶解土壤中的鹽分,把鹽分帶到較深部位,經過地面蒸發、作物蒸騰、生物吸收轉化等在區域內自身降解,部分有害鹽分轉化為有機肥。天長日久,土壤、水

系里的鹽分逐步減少,水生、陸生動植物品種逐漸豐富起來,呈現出一片盎然生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由于網狀水體的支持而逐步實現。隨著林帶林網形成、生態環境改善,耕作層積鹽越來越少,即使在返鹽季節,如灌溉得當,積鹽也不會影響作物生長。

鹵泊灘“水地共處,和諧生態”的鹽堿土地整理新模式不僅僅是技術運用上的調整,更是理念上的創新和進步。鹽堿地在我國國土上廣泛分布,其成分和水文地理條件不盡相同,鹵泊灘工程的具體操作方法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仙丹妙藥。然而,它透露出來的科學理念,值得投身鹽堿地治理、投身土地整理、甚至是所有關注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人們去關注,去思考。

十年磨一劍,鹵泊灘土地整理工程將頑固了幾百年的鹽堿地整為良田。經測算,鹵泊灘項目區共新增耕地10200余畝、水面600余畝,

周邊村約2000余畝耕地質量和設施得到全面提高,糧食平均畝產量由2000年的5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400公斤,年經濟總收入更是由2000年的23.16萬元躍升到2007年的461.66萬元。采用新模式,鹵泊灘治理實際新增耕地每畝直接投資約4200元,是同期國家土地開發整理定額標準的一半。截至2007年底,投資成本已全部收回。

資料顯示,類似鹵泊灘這樣的鹽堿灘在陜西有37萬畝,我國鹽堿地面積約有5.2億畝,全世界約有143億畝,如果新模式可以適用推廣,不僅可以創造出相當可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還可以節約大量的工程費用,意義重大而深遠。

對此,專家們給予了極大希望,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山侖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從近十年的實踐成果來看,鹵泊灘模式經受住了考驗,它的前景我是看好的,希望有關部門繼續給予支持,使這個項目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