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6-7日,由陜西省科技廳主持的科技成果鑒定會上,《陜西省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的和諧生態模式研究與實踐》成果通過了專家鑒定。鑒定委員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水利部原副部長索麗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等組成。鑒定意見稱“成果總體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鹵泊灘土地整理項目是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后,國土資源部耕地占補平衡異地開發的第一批土地整理項目。在近十年的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僅新增了10200畝耕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而且為鹽堿地整理探索出一條“改排為蓄、水地共處、和諧生態”的新模式。
在對治理現場進行考察并聽取了有關成果匯報后,鑒定委員會專家對這一新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一致認為該成果治理模式有突破,理論研究有創新,工程實踐有成效,對干旱缺水地區鹽堿地治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成果在以下方面有創新:
其一,新模式將鹽堿地治理的核心由“排”改為“蓄”,視鹽堿水為寶貴資源,根據蓄水溝水位高低和水中鹽堿濃度高低,依靠小范圍內微循環加速水鹽交換,改變土壤中鹽分分布,逐步向下壓鹽改良耕地;隨著降雨、灌溉退水、地下水位等的自然變化,逐步修復生態。
其二,新模式揭示了重度鹽堿地治理中蓄水溝在蓄水條件下的循環加速壓鹽機理,重點研究了蓄水條件下,土壤—水體界面之間鹽分運移規律。從空間水地分布上,分析了水地比例、水量和鹽量的變化;從時間跨度上,分析了年際豐枯、年內季節變化規律。對非飽和層,建立水鹽運移數學模型,并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對飽和層,進行室內實驗和數學模擬,以揭示鹵泊灘區域水鹽分布和平衡機理。
其三,新模式建立了工程優化設計模型,提出了工程實施框架和措施體系,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置,蓄排結合、工程調控,水地共處、動態平衡,綜合治理、和諧生態”的理念,通過建立工程蓄排優化設計模型,合理規劃布置工程;提出了“模式—工程—措施—技術”四位一體的實施框架和“工程—生物—農業”的措施體系。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實現綜合治理,通過“人工—自然”二元措施把重度鹽堿地改造成為正常農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