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立冬,初霜正濃,漫天紅葉點綴出蜿蜒盤旋的綿綿山腰,明艷動人,為初冬時節山環水繞的靜謐鄉村勾勒出一抹虹橋,涔涔流水跟隨著熠熠日光敲打節拍,哼唱著增收致富,共赴小康的歡快歌謠,這里,是水溝村。
科學謀劃,勇擔扶貧攻堅國企強責
商南縣過風樓鎮水溝村地處秦嶺山區,距離縣城約50km,距過風樓鎮約25km,以低山丘陵為主要地貌,東西長約20km,南北寬約5km,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全村現有630戶、1687人,分為22個村民小組,其中貧困戶197戶、643人,現有在冊未脫貧人口72戶、153人。
2019年6月,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作為水溝村“兩聯一包”對口幫扶單位,正式投身于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當中?!昂霌P鐵軍精神,做攻堅奇兵?!奔瘓F黨委高度重視幫扶工作,以中省脫貧攻堅系列決策部署為核心,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及貧困退出“577”標準,本著“讓集體經濟壯大起來,讓貧困戶活躍起來,讓老百姓富裕起來”原則,成立扶貧領導小組,召開專題黨委會,實地調研村情村貌,始終堅持將助力脫貧擺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啃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硬骨頭,協助村“兩委”將水溝村治理成產業明晰、民風淳樸、生活美好的小康村。
集團扶貧領導小組赴水溝村實地調研村情村貌
面對自然資源匱乏,產業收益貧瘠,基礎設施薄弱等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陜西地建集團秉承“科學扶貧、創新舉措”工作思路,派駐高素質駐村扶貧工作隊,立足產(就)業、扶志(智)、消費扶貧和結對包扶積極研究制定工作方案,通過支持農業設施與先進技術,因地制宜發揮特色產業資源優勢;通過改善基礎設施與人居生活,潛移默化激發精神脫貧內生動力;通過拓寬消費模式與供銷渠道,日新月異帶動致富本領外延發展;通過傳遞社會溫暖與企業情懷,身體力行詮釋人文價值核心精髓,為充分帶動地方脫貧致富,培育見效快、輻射帶動能力強、長久穩定可持續的特色發展模式提供了強力保障。
因地制宜,發揮工程科技扶貧優勢
產業興則農民富,農民富則經濟強。集團充分發揮自身工程科研優勢,以地方特色種植業為切入,加快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重點,通過特色“種養”業提升貧困戶脫貧致富本領,走出了一條具有地建特色的科技引領產業的扶貧新路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韓霽昌表示“產業扶貧是國有企業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要把村集體經濟項目作為推動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的有效載體,圍繞產業布局和資源優勢,科學謀劃,精準實施,促進地方農產品和特色種植產業的生產規?;?、質量標準化、產品品牌化。
結合目前村級主導產業月季、香菇、中藥材、茶葉、核桃、養豬、無刺花椒工作實際,綜合考量氣候溫度、作物質量、產業經濟、地方優勢等因素,先期產業扶貧主要協助帶動發展月季產業。村“兩委”告訴集團領導,去年村內自主嘗試發展月季產業并籌建種植基地,因缺資金、少技術,使得月季苗因缺水枯竭,徒勞無獲。為避免重蹈覆轍,集團組織專家實地調研,支持建設灌溉措施及數十套溫室大棚,并在現代農業設施管理、作物種植培養等方面給予有力的經濟與技術支持,使產業扶貧發揮造血式強大生命力。產業初期由集團包銷帶動發展(5年期),后期用于自身在渭南、延安、寶雞等重大項目園林綠化項目建設。
智志雙扶,加強標準設施民生建設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為切實落實中省關于精準脫貧工作系列精神,駐村工作隊深入遍訪包扶貧困戶,從淡化貧困意識、強悍思想武器入手,分析原因,真幫實扶,對癥下藥,聚焦村內基礎設施簡陋、貧困戶生活水平低下及收入較差等熱點問題,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治村容村貌為目的,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扶貧工作。
清晨,村級衛生維修服務綜合隊開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當清晨的朝霞喚醒整個村落,“紅馬甲”們忙碌地身影是陽光下跳躍的音符,奏響了村貌整治的美妙樂章。他們是集團同村“兩委”組建的村級衛生維修服務綜合隊,這支主要由貧困戶、貧勞力、半勞力人員組成的隊伍是村里“最可愛的人”,負責日常監督、清理、維護非公共區域衛生,日常維修、保養、護理公共設施,以及各家房屋、家具、農機具、小家電等,使雜物亂堆、殘墻斷壁、衛生死角等問題得到極大改善,用自力更生、身體力行樹立實際榜樣,挺起脫貧腰板,摘掉貧困帽子,堅定致富信心,促進收入增收。此外,為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集團協助村“兩委”籌建村級公益洗衣房、洗浴房,精準提升村組標準化、基礎性民生工程,實事求是地為村民生活與村莊建設謀福利。
排憂解難,推動精準到戶責任落實
結對幫扶一戶一策,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進一步加快改善民生建設,以先進帶動后進、優勢引領劣勢,集團積極探索包扶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本次結對包扶涉及貧困戶共21戶、81人,按照“一對一、為貧困戶解決一件具體實事”為原則開展相關工作。
今年7月,集團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慰問活動,全體領導班子帶著濃濃關切與祝福,載著滿滿誠意的慰問品,分別深入貧困戶家中,與鄉親們拉家常、問冷暖,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詢問他們的困難、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并叮囑工作隊要時常到困難群眾家走訪,盡最大努力提供實在幫助。集團強調:駐村干部要摸清困難群眾數量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包扶工作,要真心實意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存生活的實際問題,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企業溫暖和社會關愛。李青榮是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玲的包扶貧困戶,因身患殘疾、常年備受病痛折磨使其喪失勞動能力,在其住院期間,李玲時刻惦記李青榮的身體狀況,多次走訪探望,送去慰問品、慰問金,鼓勵其兒子虞濤堅定信念,克服眼前困難,用實際行動與包扶對象手牽手并肩作戰,心連心共渡難關。同時,通過“兩聯一包”駐村聯戶扶貧工作指南、“包扶連心卡”、展板簡報等形式,量身定制扶貧措施,細化明確工作責任,用真心實意搭建包扶人與包扶對象之間的橋梁。在集團駐村工作隊基礎上,再對每戶分別指派1名聯絡員,負責日常聯系問候,時刻關注需求,協助落實具體措施等工作。
增收致富,探索長期有效供銷模式
消費助扶貧,人人皆可為。集團黨委聯合集團工會于2019年7月正式印發相關文件,鼓勵近千余名干部職工及其家屬在已開展的產業、就業、扶志(智)扶貧和結對幫扶基礎上,充分利用個人閑暇,深入貧困戶家中了解實際困難,針對家庭日常所需選擇購買地方特色農產品,主動投身到消費扶貧行列中,同時大力倡導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積極宣傳推廣,提升消費扶貧覆蓋面及影響力。
集團干部職工利用工作閑暇赴水溝村,針對家庭日常所需購買當地特色農產品
吳啟發是水溝村一名普通貧困戶,因擅于釀酒,在村里幫助下貸款辦了座小酒坊,其酒味醇厚,綿長回甘,贏得鄉里鄉親一致好評。然而,酒郁金香卻溢不過群山延綿,銷路狹窄、供銷模式不成熟使老吳的壇壇好酒只能在村內自產自銷,酒坊生意不溫不火。自集團開展消費扶貧工作以來,徹底打通了一條連接消費市場的“高速公路”,大批地建職工紛紛涌入水溝村參與消費選購,老吳的酒坊也聲名遠揚,收獲了一批“忠實粉絲”,成為水溝村的一味瓊漿招牌。老吳激動地說:“酒坊現在的生意比之前翻了幾番,每天都有不少新人加我微信買酒,以前是為了糊口,現在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干出一番事業,日子真是有了奔頭!”像老吳這樣技術型的貧困戶不在少數,之前受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因素影響,自身農產品基本沒銷路,只得低價批量出售。如今大家以市場價適時批量采購、訂購應季農產品,不僅保證了貧困戶收入增加,更有力將優質特色的地方農產品推向市場,為銷售樹立了良好口碑。同時“人人皆可為”的脫貧致富氛圍激發了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致富小康生活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村里一位貧困戶更是開起了首家農戶自營餐廳,豐富了消費扶貧產業類型,提升了扶貧工作的深度廣度,促進了扶貧的質量與實效。
民生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近年來,陜西地建集團作為省級助力脫貧攻堅優秀企業,長期不遺余力投入扶貧事業建設之中,先后在榆林清澗、咸陽永壽、旬邑、商洛商南等地因地制宜實施了一批產業扶貧項目,以逾億元總投資有利推動了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地方集體個人增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省屬公益國企助力發展、服務群眾的良好形象。目前,全面脫貧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沖刺期,集團必將不忘扶危濟困之扶貧初心,牢記惠民為民之幫扶使命,進一步發揮自身規模、工程、科研、資源和人才等優勢,探索構建多維長效扶貧體制機制,著力做精做優做實各項工作舉措,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做到真脫貧,脫真貧,續寫扶貧故事新篇章,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鄉村振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