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紹珩 通訊員 魏彬萌 張瑞慶
毛烏素沙地上的萬畝土豆花
8月,陜西省榆林市的鴰素沙地上,連片的土豆花競相開放。這片潔白美麗的"花?!?正是自然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科研攻關的結果。
近日,記者在重點實驗室采訪時了解到,得益于該實驗室“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造田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原本貧瘠的鴰素沙地,最終綻放出了“科技之花”。該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質量科研成果彰顯創新力量
2012年5月,重 點實驗室獲批組建,依托單位為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以下簡稱陜西地建集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長安大學,旨在解決各類退化及未利用土地工程領域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難題。
重點實驗室解決了哪些難題?
以“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造田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為例,該項目解決了鴰素沙地上令人頭疼的”兩害”。一害 是砒砂巖,裸露就風化,遇風起粉塵,遇雨則松散,見水易流失;二害是沙子,易漏水漏肥,形不成團粒結構。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歷經10余年的科技研發與實踐,探明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一節水一 固沙機理,建立了沙地整治的"土體有機重構”新理論,治愈了“環境癌癥”, 鴰素沙地也因此朝著"糧倉”轉變。
讓“科技之花”綻放在最需要整治的土地上, 一直是重點實驗室的夢想和希望。
近年來,在陜西省自然資源廳的大力支持下,重點實驗室堅持以問題和需要為駒,多領關鍵性技術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并得到推廣應用。他們重點圍繞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污損土地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用地整備、土地工程信息化等5個方面開展研究,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重大項目180余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10余項,公開發表論文1500余篇,其中SCI/EI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18部,授權各類知識產權70余項,制定標準6項。
近期,重點實驗室完成了自然資源部部署的土地退化及黃河流域相關成果調研報告2份,并牽頭制訂《土地退化評價和分級》行業標準。
論文不光要寫在紙上,更要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芭皫r 與沙復配成土造田技術””鹽堿地 ‘改排為蓄’ 治理模式””壤中流無動力調控技術” 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鵝素沙地、重度鹽堿地、黃土高原溝壑地等多種土地類型的綜合整治,為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動態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
融次科研平臺提供有力保障
重點實驗室立足陜西,面向全國, 重點針對各類退化及未利用土地綜合整治的理論、技術、方法開展試驗研究,打造集土地工程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成果轉化與示范推廣為-體的科研創新平臺。
記者了解到,總投資超過8億元的重點實驗室,設有基礎實驗中心、富平中試基地、土體有機重構核心實驗區、秦嶺野外監測中心站。針對北方沙地、秦巴山區、黃土高原溝道、內陸鹽堿、秦嶺北麓沖積扇設立了5個野外試驗觀測研究站,并建立了國首個地工程大數據中心,構建了基礎研究一技術研發一 成果轉化的全鏈條體系,是我國土地I程領域目前規模最大的企業型研究機構。
在重點實驗室的示范|領下,陜西地建集團建成了自然資源部土地工程技術創新中心、陜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9個科研平臺。依托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大型儀器平臺,配備了300余臺國際先進的大中型實驗儀器設備,建成各項性能參數世界領先的激光剝蝕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中心,可提供土壤、固廢、水等近500個相關指標測試,為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為實現檢測設施和儀器設備的高效利用, 重點實驗室面向全國土地工程科研工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開放共享服務,并為長安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10多所高校學生提供教學實習基地。
近年來,陜西地建集團聚力打造國內一流、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平臺。依托自然資源部創新平臺,陜西地建集團與長安大學、安交通大學建立了緊密的創新合作關系。聯合長安大學共同申報并獲批了全國首批土地整治工程本科專業,創建了完整的本科一碩士一 博士培養體系 ,有力推動了土地工程學科建設和行業發展。累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38名,目前第一批本科生已走上工作崗位。與安交通大學共建陜西地建一西安交大土地工程 與人居環境技術創新中心。為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還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等領域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國際知名學府就科技攻關、平臺建設展開全面合作,建立了訪問學者互派機制。舉辦中美土地工程國際合作學術交流大會、麻省理工全球創新(安)論壇各4屆。
高水平人才培養助推團隊發展
重點實驗室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社會公開招聘和內部培養等方式,制定多項人才支持和激勵獎勵政策,著力打造行業內標桿式科研團隊。已建立起”學術帶頭人+固定科研人員+配套人員”的人才梯隊,并配備了”學術/技術委員會+客座專家”的指導團隊?,F有固定研究人員110余人,其中104人具有博、碩士學位,73人為高級職稱, 44歲以下研究骨干占81% ,先后獲批國土資源高層次創新型科技團隊等3個省部級創新團隊, 18人次獲省部級人才稱號,形成了年輕化、學歷、專業化的科研團隊。
在人才發展服務保障方面,重點實驗室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分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探索形成了適于企業作為研發主體的運行發展體制機制,營造了好的科技創新氛圍。首先,設立專項獎勵經費,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穩定的支持;次,分發揮中青年領軍人才的傳幫帶作用,組建學術團隊,共同開展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再次,搭建優秀科研人員發展平臺,完善激勵獎勵機制,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充分調動了科研人員創新熱情。
如今,自然資源科技工作肩負著新的使命。重點實驗室將在" 十四五”的工作中,緊緊圍繞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維護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依靠關鍵環節創新帶動整體發展,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